中藥很多都是植物藥,所以中藥自古就有本草之稱。
有的植物是全棵入藥,但很多時候,農民在種植同一種植物時,卻往往可以產出幾種不同的中藥,其植物的部位不同,藥用效果也就不一樣。
就如農村路邊常見的一種桑樹,桑樹可謂是一身是寶,就桑樹本身就可以產出至少4味中藥,桑葉,桑枝,桑椹,桑白皮。這還沒有算桑樹上的寄生物——桑寄生、桑螵蛸呢。
桑椹
桑椹,性味甘寒,有補肝益腎、滋陰補血、生津潤腸、熄風的功效。常用於治療陰虧血虛之眩暈、眼花、耳鳴、失眠、鬚髮早白及津傷口渴、腸燥便秘等,是一味常用的中藥。《本草經疏》:「桑椹者,桑之精華所結也。」《滇南本草》云:「桑椹益腎臟固精,久服黑髮明目。」消渴、利五臟關節、通氣血,製成蜜丸食之,鎮魂安神,令人聰明,頭髮不白,延年不老。搗成汁喝,解酒毒。釀成酒,利水消腫。《四月時令》裏說:四月適宜飲桑椹酒,能解百種風熱。《本草綱目》曾記載:曹操領軍行進時缺乏食物,用曬乾的桑椹充飢。金末大荒,饑民採食桑椹,活命者不可勝計。「椹之乾濕皆可救荒,平時不可不收集也。」
桑葉
桑葉可以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了,印象最深的就是桑葉可以養蠶,誇張一點說,桑葉撐起了古代中華農民的半邊天,有「農桑」之稱。其實桑葉是可以入藥的,尤其是秋天霜降之後的桑葉性味苦、肝、寒,入肺、肝兩經,具有疏風散熱、清熱潤燥、清肝明目的作用,對於一些風熱感冒、頭痛,咳嗽,目赤腫痛,咽干口渴等都有很好的作用。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桑菊飲這個方劑了,現在很多治風熱感冒的中成藥都是由這個方劑演變而來,桑葉就是主要藥物。
桑枝
桑枝就是桑樹的枝,一般5-6月就可以採集,不需要等到秋季霜降之後。桑枝性味苦、平,入肝經,具有祛風濕,通經絡,行氣水的作用。入藥的桑枝沒有經過秋季霜降的洗禮,藥性平,沒有桑葉的甘寒之性,而且桑枝長於春天,收於初夏,得春之肝氣,所以入肝經,通經絡。對於風濕痹症、中風半身不遂,機體麻木、風癢,水腫腳氣等都有很好的治療。
桑白皮
桑白皮是桑樹根外面的白皮,其實桑根也能入藥,但是平時用的非常少,不及桑白皮用的廣泛。桑白皮甘、辛、寒,入肺、肝經,具有瀉肺平喘、利水消腫的作用,很多咳嗽帶喘,肺熱咳痰的都會用到桑白皮,像小孩子咳嗽經常出現肺熱咳嗽,然後演變成咳喘,小兒肺炎,這種情況一般都會用到桑白皮,清瀉肺熱,平喘。很多肺心病患者不僅會有咳喘的現象,還會有水腫的情況,這時候桑白皮就非常的適合。
像這樣的中藥植物,除了桑樹外,在身邊還有很多中藥植物也有「一物」產多種藥,就等著你去發現,等著你怎麼取待,怎麼去運用,運用好了就能得到一身的財富。